年末警惕几种最新电信网络诈骗手段
来源:驻马店市公安局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7-04-10     浏览量:1439      打印文章      

临近年终岁末,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现多发态势。现警方为您总结几种最新电信网络诈骗手段,望您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,让骗子无计可施。

一、骗子潜伏QQ群,伺机利用QQ诈骗

QQ、微信等网络聊天工具以其便捷、实用等特性被广大市民所喜爱。但是这些工具有个致命缺陷,一旦被人盗取账号,容易被犯罪分子乘虚而入。所以,近年来网络平台已经成为许多骗子的主战场,他们绞尽脑汁变着花样行骗,让人防不胜防。

与以往不同的是,骗子从以前的广撒网速战速决的策略,变成了放长线钓大鱼,潜伏在账号主人身边。盗取账号后,他们愿意花大把的时间去研究目标账号的聊天记录,确认账号主人的人际关系,对这个账号可利用性进行评估。经过一段时间潜伏后,骗子模仿起账号主人可谓是以假乱真,不要说受害者无从分辨,就连账号所有者本人看到,都会以为是自己说过的话。

民警支招:习惯用QQ等聊天工具进行日常交流的市民应注意个人账号安全,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,定期检查自己的电脑是否中了可疑病毒。尽量少在网吧等公共场所登录自己的账号,要有“防盗”意识。与公司领导或者好友聊天时,凡是涉及钱的问题要提高警惕,骗子打着熟人、高管的名义很容易就让受害者放松心理防线。涉及资金变动一定要电话联系本人或者见面协商,QQ上说得头头是道,你也不能因此就断定是本人操作。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应当正规化,涉及资金变动应当由主要负责人签字,大额生意需要汇款应当签订合同,做到公司财务透明。

二、冒充公务人员行骗,114居然能“查”到“警方电话号码”

一些骗子如往常一样通过电话告知受害人涉及一起重大贩毒、洗钱案,但是与不同以往的是,骗子通过改号软件,将自己的号码修改成公安机关真正的电话号码,并要求受害人拨打当地的114查询。由于114能“查”到这个“警方电话号码”,让不少受害者开始相信自己“涉案”,这是致命一招。

随后,骗子伪造出公检法部门的网页,将链接发给受害人,让受害者在网页上看到自己的“案情”?其实这案情也是骗子编造的,目的是为了让受害者更加相信自己涉案。最后,骗子让受害人安装“警方的核实软件”,其实这个所谓的软件是盗取银行卡号、密码等信息的木马程序,有了卡号、密码,骗子转走钱就轻而易举。

民警支招:记住四个“不” 骗子拿你没招。公检法等部门不会通过电话、网络等非见面的方式进行办案。检察院和公安部门的网站也不会提供详细的案件处理信息;不要接收、下载或安装不明的链接或软件;不要轻信所谓公检法要求办案的电话,要打当地或本地的110电话核实;不要轻信他人,按他人要求把银行卡信息在电脑上操作或告诉他人。

三、“捡钱分钱”骗局,瞄准银行卡,先套密码后取现

一些犯罪嫌疑人相互勾结,为了不劳而获在街边行骗,他们买来一厚摞冥币用皮筋捆上,外面包上一张真的100元,专挑路上独自行走的女事主,设置“捡钱分钱”骗局。他们先将这一沓假钱放在地上,等女事主捡起来后,立即有2-3名同伙围上来要求分钱。随后,另一同伙扮演“失主”,跑来要求拿回自己的钱。参与分钱的托儿称没捡到钱,并主动把自己的包拉开,让对方检查。“失主”逐一检查每个人的包,在受害人的钱包内发现银行卡后,并耍赖称受害人肯定将钱存入银行,现场拨打银行的客服电话,并向受害人索取查询密码。获取密码后,“失主”又假装带其它参与分钱的托儿去银行查交易明细,并以担心受害人找人报复自己为由,将其银行卡、手机电池带走,同时留下了一名托儿陪同受害人。待受害人拿回手机电池、银行卡后,才收到银行短信提醒其银行卡被盗取,而此时嫌疑人早已没了踪影。

民警提醒:天上不会掉馅饼,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人们喜欢贪图小便宜的心理,设置了一个个的陷阱,一旦受到诱惑,就会中了不法分子的圈套,造成个人财产损失。

四:“猜猜我是谁”,骗子敢自报“家门”,叫得出事主的名字

以前的“猜猜我是谁”诈骗方式,往往是以团伙中一名成员先打电话联系事主,让事主猜其身份,接着冒充事主的亲友、同学等,套取事主资料后,再编造事由,谎称急需现金,从而骗取事主的钱财。现在有种升级版骗术,骗子事先通过其它途径获得受害人的身份信息,在电话中直呼受害者姓名,并冒充受害人的亲朋好友,更容易取得对方信任,诈骗更容易得手。

民警支招:一定要注意保存好个人信息,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,尽量少在公共场所电脑上登录QQ、微博等,更不要随意在上面留下自己及朋友的真实信息。同时,也不要在手机上添加详细的名片标注,以防丢失时信息被骗子盗用。如果接到自称是好友的陌生来电,且能准确叫出名字时,应多方面核实真假:在与对方寒暄时,可以询问的口气,试着聊起一些只有你和朋友知道的往事,骗子很快就会露馅;可拨打手机中存储的好友电话,确认好友是否真的换了号码。在无法拨通朋友旧号码时,可联系好友的亲友进行确认;当对方向你借钱时,应引起高度警惕。